11月5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鸿杰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中国档案职业的发展与变革研究”的学术报告(线上)。此次报告是兰台论坛第36期,同时也是天游线路检测中心档案学系40周年庆(1982-2022)系列活动之一。报告由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档案学系主任陈建副教授主持,来自全国档案学界和业界的师生同仁12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胡鸿杰教授的报告将档案职业研究归结为溯源、本体、文化、环境与希望等方面,对档案职业的发展和变革进行了阐释。胡鸿杰教授首先梳理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其中包括“档案职业的发展与变革”。然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该主题做出了解读,同时分析了20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指出大典的更新为档案职业研究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胡鸿杰教授在梳理了近几年档案职业的研究方向后,简略介绍了自己在档案职业的溯源、本体、文化、环境与希望五个方面的研究,后从前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溯源问题上,他介绍了档案职业的基本状况,提出要以档案职业声望与满意度研究确定档案职业的社会地位,同时提到档案客体的需求弹性很大,认为需要加强对需求方的研究;在本体问题上,他主要介绍三次档案机构改革,肯定了“厅局一体,局馆联动”的思想,认为机构改革对档案职业具有良性的影响;在文化方面,他认为文化即规则。档案职业要在民众当中形成认同,主要体现在民众能按照这套文化去管理其它的事情。在对前三个方面进行总体分析时,胡鸿杰教授重点讲授了自己的一份调查问卷“档案职业声望与满意度调查”。该调查从可操作的主客观指标出发,回收1185份有效问卷,证实了多个结论。胡鸿杰教授强调此次问卷能够为大家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关于档案职业的环境问题,他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档案职业在多方面受到挑战。理清职业与环境关系,是重大课题。档案职业是一种资源性职业,档案职业的资源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职业的兴衰;在希望问题上,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希望,要以岗定教。
最后胡鸿杰教授分析了目前档案职业研究的三条相互纠结的路径,认为研究档案内容依然不是研究档案职业的主流方向,研究档案职业更多的在于档案管理;而数字时代档案电子化的目的在于更快地传播内容,管理本身也应提升内容走向。胡鸿杰教授提出档案人要怀揣梦想,去迎接美好的未来。提高档案利用管理效率,强化数据库的建设,做好档案管理,我们始终在路上!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师生们就相关问题踊跃发问,与胡鸿杰教授进行讨论交流。陈建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表达了对胡鸿杰教授的感谢,胡鸿杰教授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独到深刻的见解让我们对档案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