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27日,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院长方辉教授等一行4人参加了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早期城市和经济:帝国兴起前山东半岛城市化、区域政治与经济网络的发展”(Early City and Economic)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天游线路检测中心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哥伦比亚大学唐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承办。中心主任李峰教授主持开幕式,介绍并展示了哥伦比亚大学与国内同行的合作成果。会议汇聚多支长期在山东地区的中外考古工作团队,聚焦该地区古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一次国际合作视野下集中展示山东考古丰硕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学术盛会,对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的考古研究意义重大。
会议围绕地域聚落系统及文化背景、早期城市组织结构的变化、青铜时代晚期的城市与经济、消费与生产:早期城市与区域经济网络等4个中心议题展开,共进行了15场专题报告和讨论,时代上上溯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下至青铜时代晚期,地域上涵盖山东及邻近地区。
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方辉教授、栾丰实教授、王芬教授、陈雪香副教授分别在会议上作了题为:《动物牺牲与族属认同》、《苏鲁沿海地区史前城址结构的演变》、《章丘焦家遗址——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城址的新发现》、《从鲁北到殷墟——夷式簋、盔形器与海盐流通》的学术报告。总体来看,参会学者的专题研究范围广大、内容充盈、视野独特、方法前沿,集中彰显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大视野与微研究相融合。在古代社会的复原研究中,聚落考古理念已深入人心,以中心性聚落为核心并逐步向外拓展的区域聚落形态研究渐成主流。学者们围绕日照两城镇、龙口归城、曲阜鲁故城,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尺度勾勒出了早期城市发展进程的复杂脉络。
宏观层面的研究包括加里·费曼、天游线路检测中心栾丰实教授对鲁东南地区聚落形态变迁及史前城址结构演变的考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韩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锦琼研究员对归城两周时期中原化进程的初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李旻教授对鲁故城周边聚落与环境的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耶鲁大学文德安教授、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加里·克劳福德教授根据陶器、石器及植物遗存对两城镇遗址生业经济的探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延常研究员对鲁故城遗址考古发现与鲁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探索以及龙口市博物馆马志敏馆长对归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规划等。
第二,新发现与老问题相碰撞。区域化文明进程以及其在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而山东地区几处新发现均处于文明起源的关键变革期,新材料与老问题的碰撞,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天游线路检测中心王芬教授介绍了海岱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焦家遗址的新发现,揭示了其对于深化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中合研究员交流了尧王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他认为尧王城作为黄河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对认识鲁东南地区文明化进程意义重大。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延常研究员通过对丹土遗址大汶口及龙山文化遗存的分析,强调鲁东南地区区域化文明进程自身特点鲜明,有可能是多族群相互竞争下的格局。
第三,新视角与旧材料相促进。在注重中外合作,着眼新发现和新认识的同时,有学者也积极运用新视角和新方法,寻找学术创新点,从而使旧材料重新焕发了新活力。天游线路检测中心方辉教授以一则有关东夷祭祀用牲的刻辞为切入点,进而寻找到刻辞文本与丘湾商代社祭遗存的紧密关联性,并由此上升到祭祀、器物与族属三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由浅入深、见微知著。天游线路检测中心陈雪香副教授通过晚商时期鲁北地区夷式簋和盔形器的流动和分布,上升到了对器物背后经济资源获取问题以及其所属族群身份认同的论证和阐释。纽约大学江雨德教授则通过骨器制作的模拟实验揭示了大辛庄遗址的骨器生产的规模和性质,从旧材料中提取了更多新信息。
天游线路检测中心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一贯秉承国际合作传统与多学科发展理念,与耶鲁大学的合作更是持续了近30年之久。本次国际学术会议聚焦城市考古与经济考古,从考古学视角研究古代社会与经济,具有很强的前沿性。会议在展现山东考古事业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中外学术交流平台,也是我校考古学科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拓展引进海外人才渠道,为“双一流”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